作者:本站原创时间:Jun 15, 2016 2:57:08 PM
地址:龙山县民安镇书院路
联系电话:13762014591
电邮:2990158680@qq. com
校长:叶明坤
副校长:田科林
副校长:刘健
副校长:储昌国
学校简介:
叠叠松岗山下,悠悠果利河畔,座落着历经沧桑,誉满三湘的百年名校——龙山县第一中学。龙山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815年,校址在春场坪,为云从书院,世传“东岸书声”。 1838年更名为白岩书院。1903年改书院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42年春“龙山县初级中学”创建,借文庙(今县政府地址)为校舍。1943年春迁至白岩书院。1956年收到湘西行署的批复和校印,改名为“龙山县第一中学”。1957年3月,增办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首次被批定为“湘西自治州重点中学”。
2000年8月县城中学布局调整,龙山二中高中部全体师生成建制转入一中,民安镇中师生抓阄决定一半去二中,一半入一中。龙山二中成为初级中学。龙山一中为完全中学,初中部在原镇中(现五小),高中部在在现址。2002年县城中学布局再次调整,龙山一中分流为“一套班子,两所学校”。高中部师生迁至世纪广场,称“龙山县高级中学”。初中部师生留现址,称“龙山县第一中学”,并新招高一6个班。2003年两校各自独立。2008年秋,龙山一中高中部全体师生并入新投入使用的龙山皇仓中学,初中部师生留现址,仍称“龙山县第一中学”。
一、解放前的龙山县立初级中学(1942—1949)
1942年,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策划了皖南事变,并指令各省采取措施,加强对国统区的统治。湖南省主席薛岳将全省划为十个专区,建立辖公署,文化教育上实行钳制和专理,在学校数量上进行控制。湘西各界义愤填膺,当时龙山县县长陈淑源携土家、苗族之希望,带呈文赴省力争。 民国31年(1942年)2月,省政府批示行文,“招土著之子弟,扬土著之文化”,同意各县办学,陈淑源委任田芝生负责筹建龙山县立初级中学。田芝生(1936年安徽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在扬州、长沙等地任教,抗战后回龙山,当时在马罗乡任教导主任)与李绍先(毕业于湖南蚕桑专科学校,当时在龙山办农场)、朱佩伦着手筹建学校,同年8月就绪,肖逢蔚(1894年生,北大本科毕业,1925年任长沙兑泽中学校长,1935年任江苏兴隆县县长,37年升为湖南省党部书记长,1942年被撤回家)为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田芝生任教导主任,开始招收两个班一百名学生。1943年,肖辞职,田芝生任校长。8月又招收第三、四两班,全校共二百名学生,教师有:
陶 敏:武昌人,安徽大学语文系毕业,教导主任兼语文教师。
江振庭:江苏宜兴人,上海东亚体专学生,生活老师,童子军教练。
侯成章:河北人,北大史地系毕业,史地教师兼授英语。
温汇满:东北人,大学毕业,数学教师。
蒋 均:江苏宜兴人,理化教师。
刘兆仑:衡阳人,安徽大学毕业,语文教师。
汪世蕃:龙山人,兑泽中学毕业,语文教师。
尚慧珍:南京人,校医。
王慧昭:桑植人,桃源女师毕业,图画、音乐教师。
至1947年,先后有李炳炎、何静轩任校长,1947年,瞿白阶占据校址,学生解散,1948年2月谭奇任校长,9月县长肖富强代理,11月19日龙山解放。
二、从县立初级中学至龙山县第一中学(1950—1956)
1949年11月19日,朱伯元、杨子林接任校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取消了原先的训育、公民课,树立新的校风、学风。学校面向工农招生,提出了“教育为政治中心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响应党的号召,1951年由县长张新彦代校长,成立土改宣传队,在区、乡巡回演出《白毛女》、《赤叶河》,何珍明等十几位同志投笔参干,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同年,改“龙山县立初级中学”为“湖南省龙山县中学”,同年5月,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谢茂材任书记。1953年,陈会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并开办两届师训班,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师。1956年改“湖南省龙山县中学”为“龙山县第一中学”,9月12日,全校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同年5月,成立了共产党基层支部委员会,陈会清任书记,并成立教育工会一中基层委员会。
三、发展充实的完全中学到压缩整顿、十年内乱阶段(1957—1976)
1957—1966年的十年,学校教职员工经过了由发展充实到压缩整顿的阶段。1957年秋季增设高中班,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寒假开展“反右”斗争,6名教师被打成右派,其中1人留用,5人被开除回家。58年—60年,田克炎任党支部书记,许克明任校长,李长友任教务主任。同年,首批师范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本校工作。如:王学海、文炳炎、赵亚锋等。这年春季,全校师生春季去马蹄寨开荒,冬季大炼钢铁,投入到大办农业、大兴粮食的运动中。至60年春,高一班在毕业会考中获全州第一名,冬季某生失火烧毁房屋一栋,损失近万元。同年县里抽五位老师参加“反五风”运动,60—62年,许克明升任党支部书记,李长友任校长。61年下期,教育部门提出“调整巩固”的方针,学校下放了20余名或因学历、资历不合格、或因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去小学任教,学校精兵简政,削减班次,压缩招生指标,62年—69年书记、校长均由李长友担任。教务主任李信。1962年—1964年上级教育部门又分来了一批以外地人为主的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如李延右、胡一家、廖承芳、胡延业等,充实教学第一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组进驻学校,成立了“红卫兵”组织:“红一中”与“学联”。学校动乱不安,学生停课去外地串联,68年20多名教师被批斗,9名被开除,7名教师身受捆绑、吊打的酷刑,1名教师受害终身致残。69年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革委会主任唐寿元主持工作(至1972年),李信任教务主任(至80年),教学工作几乎停顿,公务损失严重。1971年上级指示要“复课闹革命”,学校教学秩序基本恢复,1972年又提出要“狠批智育第一”,由王尚海兼书记、校长,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下,一方面坚持教学,一方面深入开展斗、批、改。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为止。
这一阶段,学校由于受到“反右”斗争、“大跃进”运动、社教运动、“上山下乡”运动。“清理阶级队伍”等政治运动的冲击,学校教学工作几度停顿瘫痪,不但学生耽误了学业,教师也蒙受不白之冤,学校财务惨遭破坏,图书、仪器、教具之损失也无法估量。
当然,这一阶段由于党支部、工会、团组织的建立,在初期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1959年学校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教学先进单位,自62年起,各科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1973年学生胡少菊在烟台参加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平全国60米少年纪录,1974年修建学校大礼堂,并投资12万,创办粉笔厂。
四、腾飞的边陲名校——龙山一中(1977—2002)
在党的十一大精神的鼓舞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校教职工拨乱反正,狠抓思想政治工作,肃清“四人帮”流毒和极左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尊师重教的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争做“四有”新人,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教育。学校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跃上新台阶。
1977年至1979年是转轨定型阶段,丁凤林担任校长,夏霭堂、舒烛模、徐同圭分任副校长,李信任教务主任,向顺捷任总务主任。这三年连续调整教师工资。
1980田荣任书记,丁凤林任校长,舒烛模、廖承芳任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未变,本年,我校首次被批定为州重点中学,行政级别定为副局级。
1981年至1982年,田克炎任书记,舒烛模、向诚分别担任副校长。82年增设政工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协助班主任管理班集体,寝室工作。本年投资17万修建理化实验大楼。83年向绍光任书记,向诚、刘光先分任正副校长,同年,吉首大学中文系学生来校实习,首次考取女兵,刘前耀老师被评为湘西自治州和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并出席了省政府召开的少数民族科技座谈会;语文老师符家齐被《语文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语文老师贾湘萍被聘担任《湖南日报》、《团结报》的通讯员和《老区建设报》的特约记者,并被中国微型文学研究会接纳为会员,其作品多次见诸报刊,获征文奖。青年教师向庭新制作的生物多项教具标本获州首届青少年生物科技作品制作奖,其获奖标本现仍保存在龙山一中、咱果中学、民安一小。
1984年向绍光任书记,贾心中等任副校长。同年,修建男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各一栋。女教师彭竹元被评为省模范班主任,1985年被评为州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85—86年胡显耀任书记,吴启贤任校长,同年,省委派八名支边教师来我校工作。1987年师明南任书记,陈生汉任校长,同年修建学校大门,砌操坪围墙。同年,书法家黄人庆老师被吸收为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87年—1996年,师明南任书记、校长,刘宏章任副书记,佘莉莉、向天信任副校长。88年学校修建五层楼的教工宿舍20套及标准跑道,篮球场。暑假派出四名教师去北京学习。同年,语文教师陈雅丽代表州赴省参加“人口与计划生育”演讲获三等奖。陈作良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89年兴建有32间教室的四层教学大楼一栋,创办锡箔纸厂。4月27日省电台广播表扬我校“学校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学校”。同年,学生肖昌春、彭吴俊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物理比赛获奖。90年学校组织40余人去长沙、岳阳学习取经,新教学大楼竣工。高考成绩连续两年居全州首位,肖昌春考入清华大学。校长兼书记师明南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省勤工俭学优秀个人91年4月全州“生物教学为农服务现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8月,我校文艺演出队代表龙山县赴州参加艺术节,10月,全州“政治四部教学法现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并获省“文明卫生单位”称号。同年9月,“湖南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挂牌仪式由该院吴教授来我校进行。历史教师张青山代表州赴省参加“民族知识抢答赛”,获个人第一名,后又代表省赴京参赛。
1992年学生食堂动工修建。4月,民安派出所来我校挂牌执勤。初二学生向奕被清华大学马约翰班录取,9月28日,举行50周年校庆活动(本日被定为校庆日)。出版第四版《龙山一中校志》和《校友录》、《教学成果汇集》等,制作校徽,办校史展,邀请上千名名校友赴会,并刻石纪事,在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影响巨大。
1987年7月至1996年4月师明南任校长兼书记时期,开始一系列改革,奖勤罚懒,一中开始了按目标管理发奖金的历史,改变以往靠群众举手表决或投选先进的办法,调动了广大师生的教学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中考、高考喜讯频传。
1996年4月彭荣林任书记兼校长,彭光文任副书记,向天信、吴开政任副校长。龙山一中走上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平台,9月成立《山城》文学社和“红蜻蜓”艺术团,管乐队,每年举行“三节”,即“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提高学生素质。每期在师生中开展四项竞赛。97年2月在县教育局开展的40所中学的16项检查评比中,教学质量等13项获第一名,另3项获第二名。
1998年3月学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排除社会不良干扰,深受家长及上级好评。9月开展“六星级文明班”的评比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0月校领导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分管一个年级,主抓一个班,带一门主课,扶助一个贫困生)。
1999年8月15日高一新生由县人武部派员来校组织军训一周并形成制度。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2000年高考创多项历史水平,录取本科141人,专本科总数290人,录取率87.61%,居全省20位。
2000年8月县城中学布局调整,龙山二中高中部全体师生成建制转入一中,民安镇中师生抓阄决定一半去二中,一半入一中,镇中成为一中初中部。当时,龙山一中初中部28个班1824名学生,高中部34个班1913名学生,教职工328名,在职253名,规模空前,居全州第一,全省第二。调整后过渡平稳,秩序井然。
2000年,为适应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读高中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西唯一村新建龙山一中。2002年8月,县委、县政府对本县县城的教育布局进行了调整,原龙山县第一中学分流为两所中学:原高中部师生迁至城西唯一村新龙山一中(现世纪广场旁),称“龙山县高级中学”。原初中部师生及部分管理人员仍留在原校,仍为“龙山县第一中学”。当时实行“一套班子,两所学校,一种制度,统一考核”。 由彭荣林兼任龙山高级中学、龙山一中书记校长,彭武友副校长主持龙山一中工作。
总之,这25年的历史是腾飞的历史,自恢复高考以来,我校学生考入三大校的有26人,重点本科474人,一般本科1142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先后获省级单位奖16次,州级单位奖25次(至2001年止)。自84年以来,我校参政议政的有:师明南为州人大代表,佘莉莉、谭奇为州政协委员,向天信为县人大代表,刘前耀为人大常委副主任,谭奇、陈作良、彭炎灿、王声晋等为县政协委员。近十年来,受省级以上嘉奖的6人次,县级以上嘉奖400多人次,记大功20多人次,记功40多人次。
五、艰苦的二次创业时期(2002—2008)
2002年,彭武友副校长主持龙山一中工作,李益民、陈支良任副校长。龙山一中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历程。
2003年8月,龙山一中面向全县公开招聘校长,曾宪栋任校长,李益民、陈支良、廖开波任副校长。
2008年秋,龙山一中高中部全体师生搬迁至城西皇仓坪新校区,称“龙山皇仓中学”。 龙山一中初中部师生留现址,仍称“龙山县第一中学”。
两届领导班子在艰辛的创业之路上探索跋涉,吸取前人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总结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上,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在职代会监督下的教务处、政工处、总务处宏观调控,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微观指导,科任老师具体执行,管理上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和量化评估。出台了《学生文明记分标准》、《创建“六星级”文明班,寝室活动实施方案》、《内部结构工资改革实施方案》、《教职工年度考核条例》等八十余项规章,构建围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中心。以教学、教研、教培为平台的立体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并继续推行“五五四工程”(即“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社会、诚信献给同学、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朋友,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四个样子——学校要像学校的样子、领导要像领导的样子、老师要像老师的样子、学生要像学生的样子。)取得很好成绩。
二次创业的六年内,学校领导励精图治,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全体学生勤奋学习,教研教改结硕果,素质教育绽新枝:向芳、彭雪芹等53人的教改课题、课件获奖;教学成绩喜人:连续六年中考取得好成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04年,中考大捷,2005年,重建后第一届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学校通过了州重点中学复评,2007年,文科考生覃著福同学更是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被省、州、县多次评为“先进单位”、“优秀团体”。并在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
办学目标:办学方向证,师资队伍齐,校风校貌好,教学质量高,第一流、有特色的重点中学。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思路:形象立校、改革兴校、质量强校、依法治校、创新成才。校训: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校风:立志、求实、勤奋、守纪。教风:正确、严谨、科学、实效。学风:自觉、刻苦、严明、高效。
六、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新时期(2009———)
2009年8月,田紫文校长履新龙山一中时,面对龙山一中这方教育圣地,成才摇篮,心中禁泛起遐想的涟漪:如何促进全体教师积极转变办学理念,育人观念,以人性化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田紫文掷地有声地说:“全体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教育对象,更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成长求知,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要能够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广泛深远的积极影响,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发展奠基。”
校长的讲话,让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学生,教育才有未来,龙山一中才有出路。“阳光助学金”的成立让喊了多年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再是一句空话,每年学校求助贫困学生近400余人。“心理咨询室”的设立,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了倾诉、宣泄、抚慰的精神乐园。“留守学生之家”更为留守学生营造了温馨的第二家园。此外,校园文化艺术节、五四青年纪念活动,感动校园十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都是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生动写照和努力实践。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把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学校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素养是建设一流学校的基础条件”。为此,学校建立起“功勋教师制”、“骨干教师制”、“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制”等一系列教师考核,评价和培养制度,为教师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新进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比武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互动观摩课等教学教研活动。此外,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教学教研培训。全校200余名教师中,专任教师达160余人,有中学高级教师30余人,州、县级优秀教师、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余人。
学校近年来在硬件方面下了大力气,取得了大成绩。争取资金近200万元对学生食堂进行加层改造,大大改善了学生就餐难、用餐挤的积弊;争取资金200元元修建了塑胶运动场,100万元修建了校园文化墙、地理园、生物园、校长宣传长廊,投入100余万元,对新旧教学楼进行改造修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总造价达700万元的综合楼于2012年峻工,学生机房,功能室进一步完备,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此外,女生公寓的修建、男生宿舍的改造,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一时间,让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们交口称赞:“一中不愧是一中,是个读书成长的好地方。”
学校现任校长全心林于2015年8月履职,在第一次教师大会上提出了做一位有深度的校长,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的治校理念,决心团结带领龙山一中4800余名师生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实现龙山一中的持续发展。2015年10月在退休教师座谈会上,集中提出要寻找机会努力解决校友们呼吁的学校三个历史问题:一是重开南大门;二是恢复高中部;三是研究办学起点新定位。
由解放前蹒跚地走来,到解放后艰难地学步,再到文革时期的波折及改革开放后求索,开拓、创新,龙山一中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百年。龙山一中在不断探索、创新,虽也曾走过弯路,出现偏差,但毕竟瑕不掩玉,为社会主义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龙山、湘西自治州教育事业,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踽踽前行,默默耕耘的一中人,从未在荣誉和成绩,鲜花和掌声面前沾沾自喜,因为他们坚信,心有多广,教书育人这方沃土就有多大,唯有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才能谱写出新的、更加壮丽辉煌的教育篇章。